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

20090814一圓兒時的夢:錐麓古道


小時候,爸爸帶著全家遊中橫,在九曲洞的東側出入口,總會指著上方的峭壁告訴我們,那裡有一條開在岩壁上的古道,叫做錐麓古道,是日本時代,日人為了便於理蕃,強迫原住民開鑿的一條理蕃道,因為地勢驚險,這一段又是最為驚險的一段。

聽說這一段古道寬度僅容一人通過,且沒有欄杆,一不小心的話,就有墜落落差幾百公尺懸崖的危險,相當恐怖、也很刺激。當時還在念小學的我就幻想著,等我長大,一定要親自上去瞧瞧。

幾年前(錐麓古道已多年未開放),因工作之便,終於有幸來到此地一探此密境,當時路況十分不好,連過立霧溪都要先下切溪底,再走著不穩的竹梯小心翼翼的過溪,非常驚險。(當年的照片都是用底片拍的,沒有電子檔供大家觀賞,請見諒。)好不容易過了溪,上切到巴達崗駐在所遺址,再往前行約 5分鐘抵達巴達崗 2號吊橋,當時整個吊橋已殘破不堪,橋面上剩沒有幾塊木板,底下小溪落差又高,強行通過的話,恐會發生意外,所以我們依著山勢地形,硬走到了吊橋的另一端,卻已花掉的大半天,那一趟,最後是宣告失敗,無奈。

到了今年,終於又有機會來到這一探這夢想多年的美地。入口依然是從燕子口進入,而且過溪不必冒險,已經有一座美麗的吊橋,真是太棒了。


迅速過了溪,沿著康莊大道來到了巴達崗,以往的記憶再度出現於腦海,只是路況好太多了,過巴達崗後,一路都是爬升,上昇大約四百公尺後,期待已久的錐麓斷崖終於就在眼前了。


(本照片由黃建益提供)
常常在山區、野外遊走的我,站在這裡,心理竟也有些毛毛的,還好我沒有懼高症,不然應該早已經軟腳了吧!


來一張害怕的表情。(本照片由黃建益提供)
還好貼心的太管處已經全程架上安全繩,所以只要小心行走,都不會有安全的問題。


腳踩在懸崖邊來一張驚險照


往下看還可以清楚的看到往來的巴士


這一邊是燕子口的上方


移動時,還是謹慎一點,抓好繩索再移動


走在這裡,不僅感到開拓者的艱辛,也可以體驗大自然的驚奇,而我也圓了兒時的一個夢。此時霧開始漸漸上來了,該是下去的時候了。


步道上有個唯一的小隧道


裡頭供奉著一尊石觀音,供來往的行人參拜求平安。


再會了,錐麓斷崖


回到了巴達崗2號吊橋留影,比幾年前來的時候,橋面狀況差真多


再下到巴達崗駐在所,唯一保留的,大概只剩這兩根門柱吧!

這一段古道在台灣來說,可說是獨一無二,在台灣跑過那麼多地方,沒有幾處可以讓我這麼震撼的,改天有機會,我會再來的。

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

20090812一段走不完的路



這幾年,因為工作的關係,常常會到台灣各地出差,當然也包括一些鮮有人煙的地區。其中蘇花古道就是冷門的地點。

這是我第三次來走這段古道,但沒有一次走完全程。

第一次路況尚可,植物相佳,所以花了蠻多時間在工作上,大約走到一半時,時間已經差不多要返程了,一方面也是路跡只到一片崩塌地就不清楚了,所以就在半路的崩塌地折返。

不過此地展望良好,因為沒有樹木的阻隔,眼前的太平洋十分寬廣,而且也可以看到早期已經廢棄的蘇花公路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這裡的海拔雖然不高,但卻能看到高山植物「刺柏」,真的是讓我開了眼界,不知道是因為地形變化劇烈呢,還是花蓮特有的石灰岩地質的關係,才產生這種現象?不懂的事太多了。

第二次來到這裡,剛好遇到有一隊探勘隊剛來不久,所以路況極佳,連碎石地之後的路況都很明顯,可是當時我們開始走的時間較晚,所以還是走到崩塌地依然就又折返了。


這豆莢的形狀像不像母鳥與幼鳥。

第三次造訪蘇花古道,剛好是莫拉克重創台灣之後,原以為花蓮地區影響較小,所以才安排來這,想不到,才走沒多久,路越來越難走,沿途都是斷枝殘幹,寸步難行。


不過大夥還是頂著烈日,咬著牙在林中穿梭。


但是由於高溫高濕又沒有風,體力與飲用水很快就耗竭了,更慘的是,我們連以往的碎石地都走不到。


最後,我們再一次的原路折返,回到一處開闊地,與三年前第一次造訪時,相同的地點再拍一張照片紀念。景色依舊、人卻變胖又變老。


20250228高雄市桃源區_卑南主山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lugins/post.php?href=https%3A%2F%2Fwww.facebook.com%2FCBF600S%2Fposts%2Fpfbid0p2Vc7Dfv7vZxf2Jg8CKqYaTW1ajSP7zZuqKy...